簡單補充幾個想法,嘗試用文字論述遊戲美學跟演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個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這也只是我個人整理的過程,不是很嚴謹充
其量只能算心得還請多包涵,只是我很喜歡看這方面的討論:
第一、
JRPG的黃金世代這個說法不是我獨創的,維基上面這篇
"History of Eastern role-playing video games"
在明確定義在JRPG的範疇當中,他的時間跨度拉得比較大,
將90年代至2000年初定義為"Golden Age",也就是所謂的黃金世代,
敘事上的突破取用的是DQ4首創將故事文本分散在個別獨立的角色身上;
系統上的突破則是取用了FFIV的ATB(Active time battle)系統,
確實是肯定了超級任天堂時期的JRPG在敘事、遊戲系統,以及演出方面的突破。
第二、
凡是牽涉到人類思想行為相關的創作領域,勢必有其發展脈絡,
每個年代因應其時代背景、文化、科技等等影響,也都會有不同的當代經典產生,
上面試著想要討論點陣圖作品的演出,不是要說那就是亙古不便的「好」,
想說的是當時因技術限制而產生的「精簡的」演出手法,
或許正是意外地打破語言、地區以及文化的藩籬,
讓全世界的玩家在不懂日語的情況下也能夠沉浸其中。
九零年代超任時期其實不是我投入玩遊戲的年代,那是我哥的年代,
我真正體驗FFVI都已經是移植到GBA上頭的事情了,
他當時的玩法是將日文作為符號來抄寫、自製攻略本,
透過點陣圖角色的演繹自行拼湊敘事,
這也是只有在那種象徵化、符號化的演出底下才能夠做的事情,
因為一切都不是被表現的這麼「實」,
或許現在的魂學家們所體驗到的正是那樣的感受與樂趣也說不定。
而且那樣的演繹手法對身處當代的玩家而言,是精簡的,
但對於當時的玩家跟遊戲設計者來說,
他們要挑戰的,反而是在最低限的圖象當中置入最多的資訊與意涵。
如果要問我回顧當年那些經典RPG作品的文本是否真的那麼好?
我會說,怎麼可能會覺得好,就像上面也有說到的,
故事缺乏合理的轉折與動機是十分常見的事,
但那個敘事手法配合遊戲機制一起,一點一滴的突破與演進是不斷往前的。
在提到原版FF7的時候,讓我感到驚艷的還是那個敘事詭計,以及角色的中途退場,
而不是內容真的有多讓人驚豔,或經典到不行。
接續著說,也或許就是因為當代注重寫實細節的堆砌,
以及追求文本的密度跟邏輯,反倒讓地區之間的文化隔閡變成了某種遊玩的阻礙,
玩家會在遊戲的演出當中明確的感受到,
這就是"Japanese"所做的"role-playing games",
就像很常看到一種說法是,那表演跟「日劇」一樣浮誇,
或是像「日本編劇」一樣愛說教,因而漸漸地讓JRPG變成一種貶意(對某些人而言),
這也不是我說的,是吉田直樹在FFXVI發售前的訪談說的,
就是因為亟欲想要撕去JRPG的標籤,才會大量取材自冰與火之歌以及改變遊戲類型。
(詳見:https://news.gamebase.com.tw/news/detail/99407573)
第三、
我不是要否定現在史克威爾對於FF系列雕琢畫面細節的開發走向,
甚至回頭去看,從當年的FFIX跨入FFX,整體角色頭身比的拉長,
更好看、更向真人扮演靠攏的MV式演出,大量畫面的細節堆砌的成品,
在銷量上以及後續的遊戲開發影響力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
只是當時代來到了2024年,在FFXVI跟FF7RB的接連著發行,
史克威爾作為昔日JRPG開發者的領頭羊,
旗下作品的銷售量與遊戲文化影響力,
在面向全球上卻與隔壁棚SEGA與Atlus有近乎黃金交叉的現象發生。
(說JRPG不行,但人龍8跟P3R正好也是一新作一重製,都在慶祝系列史上最快銷售)
兩款FF在遊玩體驗上「就我個人」而言也有著推廣不易的情況,
所以才會想要在進一步思考是否在哪一方面出了差錯,
為什麼以前可以跟全世界溝通,跨越語言隔閡也不惜要玩,
現在畫面更美了,細節更多了,卻反倒更難以推廣呢?
我是真的想要再思考或討論一下。
第四、
說JRPG有一路線是走向日系動漫作品的演出風格,
這個我覺得是對的,傳說系列、PERSONA系列,以及XENOBLADE系列都是往這方向去,
而非追逐寫實細節跟向真人演技靠攏,現在這一路反倒是發展的越來越成熟,
傳說系列當年TOP在超任上的片頭就用2D圖像模擬動畫演出風格,基本上也就是一種定調,
一直發展到近年技術越來越好,才有辦法真的在遊戲中做出流暢的日系動畫演出,
而不是那種前述「精簡」的演出,我覺得到TOV為止傳說系列的演出都還是蠻笨拙的,
要到TOS外傳,跟TOG導入了真人動態捕捉之後,他們的角色圖像才真正生動了起來。
--